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全国首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力学”三个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学位(简称学术博)授权点单位,并于2012年率先启动“先进制造”工程博士学位(简称工程博)试点、2018年又成为“机械”领域工程博士培养牵头单位,同时承担“能源动力”工程博培养。既发挥各学科优势,又促进相互间交叉融合,是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平台保障;既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又面向工程“卡脖子”问题,是学院学术博和工程博培养肩负的双重使命。

学院以“抓招生源头、促学科交叉融合、建机制强培养质量、多元成果评价”为全过程培养指导方针,立足 “工业/医疗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高端海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各学科优势方向,依托国家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课题群,构建“以研引源、以制强质、以融促创”为特色的博士生培养体系,锚定“理论基础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培养目标。

学院构建“科研牵引,以项目为依托的定制招生”模式,分类精准选拔优秀博士生源;建设“多层模块化”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和考评机制,强化课程学习和科研质量,经8年建设,2018年获批“机械”领域并承担“能源动力”工程博士培养,自此最终形成全过程特色博士生培养与管理体系。后经4年实践,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相支撑互促进,为机械交叉领域贡献了“天大”力量。成果主要体现在:

1)科研牵引,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生源-科研项目形成良性循环,质量和数量同步翻升。

2)特色培养机制强化培养质量,在读研究生勇于担当,在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攻关中贡献突出。

3)毕业研究生在工作岗位继续发挥潜能,成为学术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

该成果主要解决以机械为背景的交叉领域博士招生、培养和科研创新过程中的如下问题:

1) 学术博与工程博实际科研区分度不明确、创新动力不足问题。

学术博与工程博的招生往往疏忽了两者的区别,导致出现研究课题与身份定位不匹配、难以达到培养要求的问题。如何精准招生、指导和督导,是高质量分类培养的关键。

2) 不同类型博士生的课程体系如何既能有机交叉、又体现各自特色。

课程体系是博士生知识结构培养的重要载体,针对不同类型博士生,如何构建学科相融的交叉课程体系,又有明显区分度,是培养不同方向创新力的关键。

3) 如何建立适时的过程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增强研究生培养质量并激励成果创新。

博士生培养周期长、要求高,培养过程中的管理不到位、管理及考核错位等,很容易形成过程管理的形式化、落不实。

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