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牵引,科研定制招生”成效突出,生源与科研项目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学术型博士生:科研项目有效保障了研究内容与方向始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问题,在激发创新潜力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新项目落地,12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等项目经费超10.2亿元,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从2010年前后不到70人/年增长为目前132人/年。
工程型博士生: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多渠道工程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12年的个位数,增长至目前约45人/年,生源来自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等重点企业,其中经理及以上级别人员占比25%、技术核心骨干占比50%,高质量生源反之促进了更多校企项目的产生,近10年来自企业的重点项目95项,累计超3.7亿元。
2) 特色培养机制强化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得到广泛好评,研究生质量不断提升,在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攻关中贡献突出。
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受广泛关注。2021年在教育部基础课程委员会主办的“面向未来发展论坛”中,刘正先做了关于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报告,受到来自清华、北大、北航、浙大等学校60余名专家的热烈关注,澎湃网媒体给予专门报道;北京大学等院校到访天津大学,就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了深度交流。
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出版了多部相关研究生教材。刘洋等主编的全英文《连续介质力学》讲义,被英国Keele大学确定为与天津大学共建研究生教材;陶建华等主编出版了《水波的数值模拟》中、英文双版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李敏霞等主编完成即将出版的《热力学分析及前沿进展》列为热力学研究生教材。
由在读博士生主导发表Nature等高水平论文年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年均150余件,9人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博士论文奖;博士生作为科研主力军在学院和企业获得的7项国家科技奖、19余项省部级特等/一等奖中贡献突出;在校生展现强大创新创业能力,创建智能网联汽车监测控制平台和汽车尾气排放诊断平台,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3) 毕业研究生在工作岗位继续发挥潜能,成为学术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
学院12年来共计培养博士生1000余人,90%就职于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并快速成为技术核心骨干,领军人才不断涌现。在学术领域, 6人获得优青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在工程领域,涌现了引领世界发动机技术的以王利民为代表的“汽车人”、突破顶级电梯技术的以王琪冰为代表的“智能机械人”、解决国际高精密机床问题的以聂应新为代表的“工业母机人”、为我国首台隧道掘进装备安装“数字脑”的以张茜为代表的“盾构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