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形成背景

本成果开始于2005 年,完成于2018年,共13年建设期,于2018-2022年进行了四年成果检验。

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已成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的关键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芯片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兴、晋华、华为事件凸显缺芯是我国超过20 万亿电子信息产业的软肋。究其根本原因是高素质专业型集成电路人才的匮乏,我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超过25万。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尺度进入深纳米级范畴,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长达半个世纪的摩尔定律已不再适用。临此后摩尔时代,如何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成为集成电路相关学科的必答题,也是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所必须关注的问题。要求集成电路专业人才(1)既具备现行硅基微电子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要求和能力, 能迅速投身到产业生产之中,(2)又能面向集成电路行业将来可能出现的原理和方法的重大变化,掌握新的、交叉科学知识及技术, 具备适应变化以致引领变化的能力

2000 年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 号文件)开始国家多次出台政策,持续不断地对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给予鼓励和引导。2009 年,天津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聚焦高素质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2011 年,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全力推进教学和产业的融合;2015 年,获批建设“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在创新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先行先试,做出示范。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教高函[2015]6 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教高[2016]1 号等文件精神,全力支持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

面向国家在集成领域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育人过程中思政教育融合不足,价值观引领不强”“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体系固化,课程内容更新慢”“研究生选题面向国际前沿少,原始创新不足”“论文工作中与芯片领军企业深度融合少,产业实践不足”等问题,规划并实施了面向国家急需,构建思政引领、课程改革、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四位一体”卓越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国家级平台,实施贯穿培养全周期、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发挥学院作为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和国家级基地主体单位的特色,建立“三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机制协同),在树立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价值观、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创新、科研创新精神培养、产教深度融合和产业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四位一体”的卓越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1)育人过程中思政教育融合不足,价值观引领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不足,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未能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微电子专业研究生的人生规划不够远大,仅关注毕业和就业问题,未能结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集成电路行业“高端芯片”卡脖子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人生目标规划。

(2) 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体系固化,课程内容更新慢

微电子专业培养方案相对固定,未充分考虑生源个体的知识基础差异、学生未来发展对知识体系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与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与国际顶尖大学的培养内容和微电子产业最新发展脱节。

3)研究生选题面向国际前沿少,原始创新不足

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落后于西方,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中对标国际同行跟踪模仿、补充完善的工作较多,而面向国际前沿的奇思妙想、“无中生有”的原始创新、“从01”突破少,急需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

4)培养研究过程中与芯片领军企业深度融合少,产业实践不足

在微电子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流片实践成本极高,因此从事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工作的学生比较多,与国内外领军企业合作的平台少,聚焦微电子行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产学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实践少,导致研究生通过无法有效深入理解行业需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实践能力弱不足。


成果报告
  • 成果形成背景

  • 成果创新点

  • 成果主要内容

  • 成果应用和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