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以规范化、可持续体系强化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解决研究生培养与产业需求发展不协调问题。
(1)以与国家电网龙头企业合作为抓手,探索形成规范化、可持续的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发展模式,明确联合培养权责、出台导师管理文件、商讨前沿课题选题等,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深度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被评为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2)持续拓展优秀合作企业名录,聚焦攻克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广度。结合所建模式体系,接连与中国电科院、国电南自等优秀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创新攻关需求,校企共同承担重大项目60余项,同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职业性和学术性统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
(3)依托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制,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强的导师团队。定期举办校企导师互访交流,在联合培养和联合攻关中提升和锤炼导师指导能力,构建了紧密合作的高水平校企导师队伍。实行导师团队制度,加强对青年导师的培养,通过深度参与重大项目和学生培养加速了青年导师成长。
(二)发挥项目制和导师制协同育人优势,以学科交叉推进创新策源和人才培养,解决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前沿关联不紧密问题。
(1)突出项目依托、聚焦问题和成果导向,以项目制为实施载体、以导师制为抓手,双轮驱动持续创新。依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电气自动化工程科技前沿课题,在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并促进前沿引领,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2)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超常规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开展人工智能、超导电工等新兴领域与电气和自动化工程学科的交叉研究,引领科技发展,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包含电气工程在内的4个主干学科完成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建设,打造具有前沿性、多样性、模块化特征的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和高水平导师队伍,新增该交叉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促成多学科合作育人,实现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
(3)依托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探索了选拔-教育-评价一体化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天津大学是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通过项目式教学模式和本研贯通培养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储能科学与工程导师团队联合对报考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并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质、实现学生完全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激发内生创新动力,培养具有前瞻性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三)发挥学科竞赛和国际交流协同育人优势,以产教研赛融合促提升拓视野,解决研究生培养与工程实践预期不相符问题。
(1)以产教融合科技项目为依托,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注重思维培养,夯实科研创新基本功。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和模型思维作为科研训练基本功,指导研究生系统学习运筹学方法和各类数学模型,运用模型思维整合学科知识,提升研究生敏锐捕捉工程现象背后实质问题能力,提升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2)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产学研赛融合模式。在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引入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模式,将模型思维和竞赛精神融入实际工程与科技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研究生组建竞赛队伍、参加学科竞赛、以老带新,形成知识技巧的积累传承,实现了行业科研项目、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的问题、知识、能力和思维的紧密结合,系统提升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3)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扩大国际知名度,开拓研究生国际视野。依托国际工程师学院,深入推进中法合作办学,80%课程为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毕业学生同时获得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凭和专业硕士学位及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认证的工程师文凭;聚焦科技发展前沿,打造学术品牌活动,定期举办线上交流会、邀请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学者做最新研究分享;鼓励和资助研究生赴国际知名高校进行短期访问交流或攻读博士学位,充分学习先进科研组织经验和科技成果;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外学者交流学术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发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优势,以多元化德育举措提升学生素养,解决研究生培养与德育智育要求不匹配问题。
(1)以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为抓手,一版再版、持续更新,保证教材内容体系具有完整性和先进性,增强社会影响力。顺应新时代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不断引入新的工程场景和理论技术,紧密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注重理论技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科技术发展和优秀科学家的先进事迹、科研思维等思政要素挖掘,问技术发展改内容,主动适应新技术发展,具备理论分析的严密性、叙述的逻辑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优秀特点,助力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知识体系、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2)以频繁深入的师生互动为抓手,注重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智慧来共商共创共建活力实验室,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设天津大学智慧能源科普教育基地,组织电力科普活动,在增强学生电力知识和用电安全意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注重树立和发挥优秀师生榜样力量,通过导师带头奔赴甘肃宕昌参加教育扶贫、频繁参加校园和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等方式,强化行为示范和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践行德育,并给予优秀研究生机会和平台,分享师生做法和心得等,营造浓厚比学赶帮超前进氛围;除例会汇报、周报撰写等来锻炼表达和写作能力外,组织学生相聚庆生、每周羽毛球锻炼、极限飞盘或跑步锻炼、师生食堂午餐交流等丰富活动,做好价值引领、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