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① 传统思政教育体系无法满足新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首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思 想品质。研究生群体知识水平高,年龄层次复杂,思政教育难度大,而传统思政教育体系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在顶层设计、重视程度、人员配备等方面均有欠缺,同时,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其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先天优势,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综合研究生教育规律,推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充分发挥两个育人主体作用,形成有效育人合力,对提高研究生思政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阶段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导师与辅导员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有效进行协同,因此难以形成思政协同育人合力,亟需探索导辅协同思政育人新机制。
② 传统“一对一”单一导师制难以满足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全面培养要求
新时代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创新的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习惯,还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应对未来复杂局面的能力,更需要投身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的勇气、信念和不断自我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培养,虽然易于管理和建立紧密的导学关系,但也易受到导师个人能力、素质、性格和培养条件等因素限制,使培养的研究生出现知识结构单一、能力素质不全面、交叉创新能力不足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亟需构建多方协同、结构层次设置科学的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导学关系新机制。
③ 现有评价考核机制不适应新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新时代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而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关键之一在于是否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现有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存在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僵化,评价结果运用不科学不系统等突出问题,对研究生的实际评价考核中往往重学习成绩、轻实践能力,重研究成果数量、轻质量,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等,不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及其未来可持续发展。且对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评价相对孤立,没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有机统一,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改革思路与主要举措
(1)建立导辅协同育人工作新机制,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主体,如何形成两者之间的合力,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厘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的内涵与要求基础上,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辅”协同工作新机制,重点包括三方面:
强化导辅协同育人意识。抓住学期初、中、末研究生培养关键节点及导师培训、辅导员培训等重要载体,加强以研究生培养为中心的工作研讨交流,及时了解互通研究生思想状况,不断强化以研究生发展为中心的统一工作目标,树立研究生思政教育整体意识,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完善导辅协同育人制度。以院党委、院行政抓总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导辅协同育人机制顶层设计。明确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职责和成效标准,建立基于研究生培养关键节点及特定情况下的沟通交流制度,形成合力育人战线;加强协同育人考核,包括思政协同工作制度执行、导辅沟通交流及协同育人效果等情况,并纳入辅导员和导师的年度考核评价中。
创新细化导辅协同育人方法。以研究生个体及不同培养阶段思想和学习特征为切入点,学工队伍与导师群体通过“一级一案”“一类一案”“一人一案”的方法,将思政育人工作与学业指导有机融合,共建课程思政素材库,以发展能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心理教育为辅线,疏通思政教育接受渠道,确保导辅协同育人成效。
(2)构建多元指导的韧性导学关系新机制,促进研究生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以研究生个性化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我校“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一对一”传统导学关系,构建由顾问导师、学业导师、咨询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对研究生开展全方位多元指导,构建“多对一”“多对多”韧性导学关系新机制(如图2所示)。最大限度保证研究生获得系统、全面的指导,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促进研究生未来可持续发展。
图2 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韧性导学关系新机制
学业导师作为研究生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承担研究生学业指导和日常管理,基于其学术水平和既往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导师岗位高标准选拔后,由导师、研究生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关系。
顾问导师是学院以学科或课题组为单位,评选出少数师德师风优良、培养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为研究生提供学术目标、职业规划、导学矛盾等方面咨询和指导,同时可作为学业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的“导师”,对其研究生指导及个人发展给出建议,加快青年导师成长和指导能力提升。
咨询导师是在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长或优势的人员,学业导师、顾问导师及研究生本人,可根据研究生培养和成长发展阶段性需求,向其寻求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如跨学科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校友等。
(3)完善导-辅-学“三位一体”育人评价机制,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以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发挥评价考核指挥棒和诊断反馈作用,以立德树人和研究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完善以研究生评价为龙头,以导师评价和辅导员评价为保障的“三位一体”育人评价机制,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研究生评价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扭转单纯用分数、论文数量、引用等量化指标对研究生进行评价的不良导向,突出学习能力、学术成果价值贡献评价,并将分数、论文、答辩等结果性评价与开题、课题研究、中期考核等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完善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等方面在内的在学综合素质评价与快速成长和后发展潜力等毕业后评价有机统一,形成更加科学、多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生评价体系。
导师评价突出岗位意识,以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岗位职责落实要求为要,将导师师德师风、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育人、培养条件与成效等情况纳入导师岗位评价体系,并与导师岗位选拔与招生资格认定环节挂钩,让评价指标硬起来、实起来,让否决退出机制用起来、转起来。
辅导员评价紧密结合新时代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将政治思想指导、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导辅协同育人成效、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及服务能力、榜样示范、文化活动组织等情况科学纳入辅导员评价体系,及时适应新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