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应用和推广效果

(1)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产生良好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团队成员深挖教学改革理念,教师水平显著提升。常津教授教改项目评级获A等2项,所教授课程《微纳米生物技术》被评为天津市本科一流建设课程;武晓丽副教授获批天津大学教改项目2项;王汉杰教授获评2022年天津市“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宫晓群副教授发表教改论文1篇。团队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及时掌握国内外教育新动态,始终站在教学前沿探索规律、钻研业务,踊跃投身于教育改革实践中,武晓丽副教授获得2020年“天津市第十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分别于2017、2019和2021年连续获得天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于2022年获天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康君副教授获得2021年“天津市第十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获天津大学第十四届、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二等奖;王生教授获评天津大学2022年“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荣誉称号,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2)精准聚焦国家需求,团队研究硕果累累

纳米生物医学团队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水平师资积极投入教学与科研全过程,坚持协同育人理念,不断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导向性、理论引领性、实践感召性、文化渗透性,着力加强创新型和实践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团队师生共同完成的科研项目极具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相关科研成果荣获2021年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获2018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并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7年3次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7年,纳米生物医学团队荣获“天津市教育系统劳动竞赛示范集体”和“天津大学劳动竞赛示范集体”称号;2018年,团队又荣获“天津大学金牌活力实验室”称号。团队培养的研究生中,近5年有3名博士生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荣誉,3名硕士获得天津市优秀硕士论文荣誉;数十名学生获得如“全国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仪器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最佳口头报告奖、“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迈达青年论坛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团队研究生多次在天津市大学生生命科学基本实验技能大赛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斩获佳绩;曾获得“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团队指导的科技作品在“天津大学第八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天津市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次。

(3)高端人才品质卓越,就业广泛大有可为

本团队能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以拼搏进取和家国情怀的理念指导研究生,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团队毕业生中,已有多人成为国家千人、国家优青、海外优青,高校教授、博导,研究所长,医院主任医师,高新技术企业总经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栋梁之材。本团队与法莫西公司、中健国康公司和博奥赛斯公司进行的深度实践合作,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行业现状、研发制度管理及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纳米生物医学团队培养出的研究生都拥有极高的个人素质,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国内外著名高校,如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型医院如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解放军九四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如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华为、宝洁和谱尼测试集团等。

(4)团队受到广泛关注,在研究领域内产生重要影响

团队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向社会宣传推介,受到广泛关注。如:天津市微纳生物材料与检疗技术工程中心在科技日报、科服网、X-MOL咨询被广泛报道;团队举办“2019年全国纳米医学与工程高峰论坛”有近千名行业领域专家和学生参会。协助举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纳米医学与重大疾病诊疗新技术”分会,为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生物技术网和天津大学新闻网报道了常津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连续发表5篇代表性文章的成绩;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团队研究成果——突破血脑屏障的纳米颗粒有望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思路;科技日报报道了借助近红外光靶向肿瘤治疗平台技术的研究工作等,各大平台的广泛报道肯定了本团队研究工作所具备的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成果报告
  • 成果应用和推广效果

  • 成果创新点

  • 成果主要内容

  • 成果形成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