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国际一流研究生培养论坛在北洋园校区图书馆一层多功能厅举行,拉开了天津大学第四次研究生教育会议专题大讨论的帷幕。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研究生院,人事处、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共同举办。论坛邀请了数位具有丰富海外学术经历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及我校战略合作办学机构的外方代表,就一流研究生培养的理念、模式及举措分享经验、开展研讨。王树新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学院研究生副院长、机关部处代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务员等共计1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齐崴主持。
副校长王树新在讲话中首先强调了一流的意识对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希望全校上下放眼世界、开门办学,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一流研究生培养的理念、模式、经验、举措,以一流的标准推进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他对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讨论提出了要求,希望广大师生解放思想,摒弃惯例、打破思维定式,以更高的智慧解决问题、破除障碍,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研讨,凝心聚力,共同努力,对学校研究生教育进行一次洗礼和重塑,发挥天津大学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并为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会上,九位专家学者结合在国外求学、工作的经历,围绕如何培养国际一流研究生做了精彩报告。
环境学院院长邱顺添教授结合在英国、澳大利亚任教20年的经历,对英澳两国高校如何保证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和生源质量进行了详细解读。
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院长助理、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PI赵宇介绍了新国大研究生教育政策和实践,对我校开展跨学科博士培养、制定分流选择机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精仪学院史伟教授从学制、专业技能训练、企业联合培养等12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进行比较分析,逐一提出对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宣怀学院院长施亮星从机构设置、师资、专业方向、课程、研究实践项目等方面介绍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我校开展专创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启示。
自动化学院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谭超以一名国际处工科人的视角,提出国际一流研究生应具有卓越追求、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国际能力,并对一流研究生培养路径发表见解。
机械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焦魁结合自身多年海外求学经历,对我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开题以及资格考试等环节,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化工学院吴毅副教授从个人国际联合培养经历出发,形象地将国际一流博士生培养比作一粒种子的培育过程,包括发芽——培养专业兴趣、生长——浓烈又平等的学术氛围、开花——国际化舞台与科研自信,提出了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理解及建议。
佐治亚理工协理副校长、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外方主任周国彤教授以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从教25年的学科专业为例,讲述了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建议国内高校在学分制和学科定义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建工学院副院长蒋明镜教授从研究生生源选拔、生活学习、分流退出机制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在英、加、日三国的留学科研感悟及启示。
在交流研讨环节中,参会人员围绕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学科等方面关心的问题与演讲人展开深度对话。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作会议总结发言。他介绍了本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并从研究生教育“要不要改、改什么和怎么改”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深层次的改革,涉及大学组织架构、体制机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等各个方面,需要全校上下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多部门联动设计、各方面协同推进,未来我校将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为实现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本次国际一流研究生培养论坛是天津大学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讨阶段的首场校级研讨会。9月29日,天津大学召开了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启动大会,传达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发布了《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草案)》,系统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目前,进入会议专题研讨阶段,全校师生将围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三五八”行动计划进行广泛、深入、持续的专题研讨,全面梳理和思考我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举措,统一思想认识,完善行动计划,推动形成更加适应新时代改革发展需求的一流人才培养与学科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