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果实施效果及辐射推广
(一)学生原始创新力得到极大地保护,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成果搭建了健康的学术创新平台,激发了师生的学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学生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开展研究,产生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周彦在导师指导下,发现含第五个碱基基因组合成新机制,作为第一作者,成果近期在《Science》发表;宋宜霖作为全国30名交叉学科青年学生代表之一,获邀参加第70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成果依托学科天津大学药理学和毒理学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排名、药学及药理学QS排名全球前251-300。学院近年来承担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专项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近10项;先后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获得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1项,德国洪堡研究奖1项。学科建设为“以高水平的学科带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二)学生心怀家国瞄准行业热点,为全球药学学科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学生通过学院搭建的平台,积极参与国家级大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科学研究工作。陈雪涛等同学参与编写的“80种临床常用中药标准饮片的制备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填补了中药饮片标准品研制空白。苗静等同学采用引领硫熏/烟熏规范化及替代技术生产的无硫熏山药饮片出口欧洲一亿公斤。王莹、赵平等同学先后参与完成十余个中药大品种的技术提升,促进药企销售增长一百多亿元。此外,由刘佳等多位研究生参加统筹编撰的《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20版)》,得到了韩启德院士、桑国卫院士的高度评价与书面推荐,并作为中国药学会团体标准对社会公布。《指南》英文版已被国际卫生经济与结果研究学会(ISPOR)官网收录,为全球药学学科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三)学生践行家国情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过去五年中,药学院毕业生32人次前往中西部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2020届毕业生白瑞婷放弃北京工作机会,毅然前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药师;2017届毕业生云忠祥就职于青海省西宁市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扎根西部从事专业研究;2020届毕业生田思思入职丰润区卫生健康局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目前在姜家营乡政府包石王庄村基层锻炼。一批药学学子践行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地方发展。
(四)多渠道辐射教学成果,教育理念与改革模式获广泛认可。
学院建设工作吸引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等几十所兄弟高校学习交流;学院领导、专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Taylor、吴晶、Nakamura教授接受央视、天津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提升学院影响力。
学院归纳总结经验,先后受邀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暨国际化示范学院研讨会”(2021年)、“第三届华西药学论坛暨西部药学院院长论坛”(2020年)、“药学院院长高峰论坛”(2018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2018年)等会议上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做交流分享,为兄弟院校提供参考。受《中国科技奖励》特邀,将学院的育人经验分享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