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药学院”)于2014年首批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与外专局联合推出的“中国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肩负我国本土高校国际化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 逐步成为我国高校深度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先锋高地。学院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为牵引,在革新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药学人才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实践。
成果在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上,立足国家“健康中国”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回归学术本源”为理念,设计并实践了以“家国情怀(Patriotism)、师者初心(Mentorship)、学生至上(Graduates)、生态系统(Environment)”即“PMGE”为核心的药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机制:1.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坚守科学精神;2.引导“导师精神”回归,强化导师管理,长效机制赋能导师回归人才培养初心;3.保护研究兴趣、促进学生科研内驱力,设计“纵横双向网格化”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从根源上提升培养质量;4.加强党的建设,营造人文环境,搭建“三维度、五向度”的教育生态系统。
图1.“PMGE”为核心的药学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与管理机制
成果依托学院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两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药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先后承担“全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一类及二类课题各1项,获评“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1项;“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成果围绕研究生培养特点,积极探索与实践如何从本质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导师和学生”——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主体双方制定新政,以外因作用内因,培育育人土壤,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国际竞争力的药学高端人才培养范式。
一、 成果研究背景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将提出的 “三个面向”升级为“四个面向”,标志着我国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的新布局以及“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而创制重大新药、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实现从“有药用”到“有良技”,则对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具有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医药人才成为迫切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也做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明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意义。在这一大背景下,成果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立足当今世界复杂格局,如何培养具有大国情怀、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的时代新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与机遇并作。作为国际化示范学院,我院外籍教师比例最高时达46%,可谓一个小型国际世界。成果旨在探索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借鉴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培养培养具有世界格局的高端药学人才。
2. 如何通过过程管理引导“导师精神”回归学术本真,创造和谐导学关系。成果立足于在过程管理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导师的管理举措,避免导师“老板化”,鼓励教师潜心育人与研究创新,传道授业解惑,营造和谐的导学关系。
3. 如何通过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原始创新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培养过程管理大多突出“管”而缺少“塑”,普遍采用“一刀切”的集中式管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监控。成果立足于在培养过程整体把关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管理,关注每位研究生的成长轨迹,切实注重激发与保护学生原始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