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共织三大网络构建教育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中传统营建理论同高阶工程技术研创的融合。

遵循建筑学科工程技术与社会人文相结合的特点,挖掘中国传统人居理念“自然(N)、人文(H)”核心价值,构建当代实践路径,共织知识、专家、项目三大网络构建教育共同体,为 CDIO 教育模式应用打造基础环境:

知识网络:围绕“中华营建智慧与文化遗产保护”、“韧性建成环境”等 4 特色方向,以 10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为基础平台,组建 15 个融合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文化遗产、环境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硕、博、行业导师的导师团。研教结合探索基于中华营建智慧的人居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路径;

专家网络:与 27 国际一流院校、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成立“建筑教育学术委员会”等 4 个专家协作组织,促进行业专家全面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保证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深度结合;

项目网络:以国际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国际低碳建筑研究中心等国际产教研合作机构为平台,拓展国内外知名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办学、联合设计课程,主办国际竞赛、联合实践教学等。

2)构建“纵横联动”的培养方案,实现产教融合教育模式

① 纵横联动的培养方案

纵向构建连贯递进的“高阶设计-工程实践-毕业设计”实践主干,研究生持续的实践训练中实现能力提升;横向以课程模块整合建筑、文化遗产、人工智能、公共健康等跨学科知识体系,横向模块课灵活组合,学科融通、因才育人。开创横纵联动选课机制,打破理论、实践课程壁垒,模块课程与主干实践课程灵活组合形成课程串,围绕实践讲理论,应用理论促实践,最终实现学生概念(Concept)、设计(Design)能力强化;

② “协同矩阵”式的实践平台

以项目式教学为牵引,整合全产业链国内外企业与研发机构人才、项目资源,形成一体化实践平台和矩阵式育人生态,在社会与企业环境中训练学生工程应用(Implement)、运行(Operate)能力;

③ “能力获得”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创新校内、行业双导师协作模式,聘请工程院院士崔愷、设计大师李兴钢等国内外优秀实践建筑师合作主持设计主干课程。以毕业设计作为建筑领域工程人才最终考核方式,校内专业导师组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设计实践题目,强调研创并举、设计结合建造。采用“月评制”过程管理,邀请行业专家参与答辩,以 NH-CDIO 能力大纲为标准把控质量。

3)创立互馈式国际教育网络,实现国际领域中国当代人居思想与实践传播

践行国际联合办学,培养具备国际职业胜任力的工程人才的同时实现当代中国建筑思维理念的国际话语转化。积极开展重要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建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机制。继续加强已有良好基础的国际合作、校企联合的设计课程,以质量和特色建立品牌效应。

 

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