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层面通过校企联合、项目牵引、学科竞赛、协同创新、目标导向、国际合作、素质提升等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以规范化、可持续体系强化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
(1)探索形成规范化、可持续的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以与国家电网龙头企业合作为抓手,建立“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发展模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深度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2)聚焦攻克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广度。持续拓展优秀合作企业名录,对接创新攻关需求,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3)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强的导师团队。实行导师团队制,定期举办校企导师互访交流,在联合培养和攻关中构建紧密合作的高水平校企导师队伍。
(二)发挥项目制和多学科协同育人优势,以学科交叉推进创新策源和人才培养。
(1)聚焦成果导向,以项目制为载体,实现创新驱动。依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前沿课题,在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2)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超常规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开展人工智能、超导等新兴领域交叉研究,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打造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多学科合作育人。
(3)依托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探索选拔-教育-评价一体化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研贯通培养和导师团队综合评价,学生完全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培养前瞻性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三)发挥学科竞赛和国际交流协同育人优势,以产教研赛融合促提升拓视野。
(1)以产教融合科技项目为依托,夯实科研创新基本功。注重培养研究生用逻辑思维和模型思维整合学科知识,捕捉工程现象背后实质问题,提升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2)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产学研赛融合模式。引入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将模型思维和竞赛精神融入工程项目中。通过老带新参加学科竞赛、校企共建活力实验室,系统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扩大国际知名度,开拓研究生国际视野。依托国际工程师学院,深入推进中英/中法合作办学,推动双语或全英文授课;定期举办知名学者线上交流会,实施短期访问交流或攻读博士学位等联合培养,打造学术品牌活动。
(四)发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优势,以多元化德育举措提升学生素养。
(1)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一版再版、持续更新、增强社会影响力。顺应新时代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不断引入新的工程场景和理论技术,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2)师生频繁深入互动并共商共创共建活力实验室,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支撑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建设电力科普教育基地、支援宕昌教育扶贫、志愿参加疫情防控、树立并宣传发挥优秀师生榜样力量、庆祝学生生日和鼓励体育锻炼等多元举措,实现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