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督管结合,强化博士论文过程管理
针对开题、中期、预审和评阅环节加强过程管理,明确责任和依托,如图1所示。开题以学科为单位组织答辩,由学科负责人组织实施;将博士生学术论坛和博士生中期考核相结合,将相应年级的全体博士研究生合理分组,并鼓励学科交叉;论文送审前,进行答辩预审,学院组织送交校内外小同行专家进行评阅,制定对应的评阅标准,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方为通过,提交盲审;博士论文评阅则由教育部平台进行盲审,建立院级盲审文件,规范评价标准和不同情况的处理办法。建立了计划、督导和反馈三层次的督导机制,保障过程管理各环节的落实和严肃性。
图1 博士论文过程管理
1.1 博士生的培养环节的梳理
针对博士生的培养环节,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周文文等将其划分为个人学习计划制定、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及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等六个培养过程[6];杨静等将其划分为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与论文工作计划、中期考核、论文工作总结报告、论文评审和答辩五个培养过程[7];钱程东等将其划分为课程学习阶段、课题研究阶段、论文写作阶段以及论文答辩阶段四大部分,并将每一阶段进一步细分为14个环节[8];白宗颖则将其划分为新生考察、课程学习与考核、中期考核、论文撰写与进展报告、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与授予学位七个培养过程[1]。结合天津大学的实际情况,博士生的培养环节可分为申请审核、课程考核、课题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等6个环节。天津大学自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了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通过多元考核,在招生环节初步完成了对博士生业务水平、基本素质和政治思想等的考察;课程考核和论文答辩都有严格的标准。
1.2 论文进展过程管理的实施
(1)课题开题
选题是进行博士课题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的前提,对论文的最终学术水平至关重要[9]。要选好题目,博士生必须调研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博士生本人的兴趣和专长、现有实验技术和经费条件等,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题目。以此为基础,确定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必要时还要开展一些探索性的初步研究。
为避免博士生本人和导师对选题把握的片面性,要由多名教授组成评议组,通过答辩形式,评议组对该博士生对本领域现状和前沿的掌握程度,研究计划的可行性,以及预见可取得创新性成果等作出评价,决定开题报告能否通过。为了增强考核的规范性,考核小组的组织要有明确的负责人,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我们以二级学科为最小组织单元,明确二级学科负责人承担开题答辩的组织任务。
图2 开题环节与流程
开题环节与流程如图2所示,博士生撰写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审核同意后,参加开题答辩;答辩通过的博士生根据评议意见修改开题报告,提交到学校管理平台,纸质开题报告经导师和评议组签署意见后学院存档。开题报告不通过的博士生需根据评议组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对开题报告重新进行论证和撰写,重新开题;二次开题报告不通过,研究生必须延长相应的课题研究工作时间;如三次开题报告不通过,研究生应中止课题研究工作,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申请肄业或结业。
(2)中期考核
博士生开题后一年进行中期考核。学院针对相应年级的全体博士生,以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形式统一组织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博士生按选题报告中确定的方向和计划实施研究,检查其是否按预定目标取得进展。同时,根据阶段性成果,预测最终成果的水平。
类似开题流程,博士生须撰写中期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已完成的研究工作情况;研究工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形式;下一步研究计划与成果预期。导师审核中期报告后确定该生能否参加中期考核。
考核小组由至少3位教师组成。中期考核不通过的博士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进展,并重新提交中期考核报告,由所在一级学科负责人组织进行二次考核,二次考核仍不通过的博士生,终止其课题的研究工作。
(3)论文预审与评审
在论文评审环节,学院采用教育部盲审平台对所有博士论文进行盲审。为了保证送盲审论文的质量,增加了论文预审环节。论文预审安排在论文送盲审前的1个月进行,是在学位申请人培养后期对学位论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预审专家组由3-5名熟悉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小同行专家组成,在对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给出评审意见的同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预审论文作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的结论。学位论文预审通过后,学位申请人按照意见进行修改,修改稿经导师审核通过后向学院提交修改说明,经过审核后,才可进行送审。
1.3 督导机制的建立
为了保障论文进展监控体系各环节的落实和严肃性,学院在原有课程督导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督导组队伍。安排专家督导各学科的开题环节和中期审核各小组评分环节,并建立计划、督导和反馈三层次的督导机制。
2 多措并举,营造学术交流良好氛围
图3 三层次的学术氛围营造
从国际、国内和学院三层次,多措并举,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营造有利博士生培养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
在国际层面,筹建7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要包括分布式发电微网及智能电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工业4.0示范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能源互联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仿生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过程成像与检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多媒体信息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中英联合研究中心等,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国际交流。
在国内层面,建立校外学者邀请资助制度,资助系级单位邀请国内学者讲座交流,每年50余人次的学者来访,为博士生创造与知名学者当面交流的机会。
在学院层面,将博士生学术论坛与中期考核相结合,不同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交叉分组,评审组也由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构成,在督促博士生按选题报告中确定的方向和计划实施研究同时,通过学科交叉的交流,为博士生扩展视野,启发思路。
总之,该改革建立的研究交流、学者交流和学生交流平台为博士生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3 反馈机制,发现导学隐患,促进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导师既要积极传授研究生知识,指导研究生科研进展,又要成为研究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强化论文进展过程管理的同时,关注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方面的看法和心声,通过建立导师指导情况的反馈机制,有利于即时发现导学矛盾的隐患,并促进导师改进指导方法和方式,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职责。
3.1 导师指导情况的问卷调查
为了掌握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情况的想法,在全院范围内,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情况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参与调研的博士生对导师在9个方面的指导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均高于70%。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方面都有“很不满意”的同学,而且,对人文关怀、就业指导与帮助、心理健康辅导和科研信心鼓舞等四个方面的不满意度比较高。
一些导学矛盾的隐患很大可能埋藏在这些不满意情况中;同时,对于这些问题,有些导师自身并没有察觉,因此,也无从改进,如听之任之,一方面不满意的积累有可能造成更大导学矛盾;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
表1 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情况的满意度调查
关注点 |
很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很不满意 |
思想政治教育 |
256(53.44%) |
120(25.05%) |
80(16.7%) |
14(2.92%) |
9(1.88%) |
品德修养教育 |
267(55.74%) |
119(24.84%) |
68(14.2%) |
13(2.71%) |
12(2.51%) |
学术训练指导 |
256(53.44%) |
115(24.01%) |
72(15.03%) |
17(3.55%) |
19(3.97%) |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
282(58.87%) |
122(25.47%) |
54(11.27%) |
10(2.09%) |
11(2.3%) |
实验室安全教育 |
265(55.32%) |
146(30.48%) |
53(11.06%) |
7(1.46%) |
8(1.67%) |
科研信心鼓舞 |
250(52.19%) |
113(23.59%) |
72(15.03%) |
28(5.85%) |
16(3.34%) |
就业指导与帮助 |
235(49.06%) |
108(22.55%) |
87(18.16%) |
23(4.8%) |
26(5.43%) |
心理健康辅导 |
237(49.48%) |
112(23.38%) |
82(17.12%) |
30(6.26%) |
18(3.76%) |
人文关怀 |
256(53.44%) |
101(21.09%) |
70(14.61%) |
30(6.26%) |
22(4.59%) |
3.2 导师指导情况反馈机制的建立
建立了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四维度职责,包括:加强思政教育,做好价值引领;注重创新引领,提升学术能力;强化行为示范,培育学术道德规范;优化培养条件,做好人文关怀。
以四维度职责细化为基础(如表2所示),形成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通过两方面评价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实现了对导学矛盾隐患的预警,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早进行干预。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导师,促进导师改进指导方法和方式,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职责。
表2 四维度职责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