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是学位授予的最高级别,我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了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达到的学术水平,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论文是博士生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授予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严把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200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逐步实行弹性学制,我国多数研究型大学已将硕士起点的博士生培养学制从原来的三年调整为四年[1]。但是,博士生延期率缺居高不下,已成为各方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时甚至由此引发导学关系紧张[2][3]。北航2005-2010年的授学位数据显示,延期毕业博士生占已授学位人数的比例甚至由2005年的4.92%攀升至23.20%,并在之后几年一直居高不下[4]。根据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课题组的调研结果,2017年我国博士生延期率为42.93%,其中,延期两年及以上的占比为14.65%[5]。针对这一问题,很多高校强化了过程管理,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事中控制。
该成果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如下:
(1)博士生论文进展的过程管理存在责任不清,流于形式等问题,没有真正发挥事前、事中控制的作用;
(2)传统一对一作坊式的培养方式使博士生缺少进行学科交叉、学术交流以及联合研究的主动性,限制了博士生视野的扩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导师既要积极传授知识,指导科研进展,又要成为博士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部分导师由于认识不够全面,指导方式方法存在问题而不自知,学院对此类问题难于发现,上述情况不利于博士生成长,甚至引发导学矛盾。
针对以上问题,本成果构建了以过程管理强化为“主体”,学术氛围营造和反馈机制建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博士生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了贯穿开题、中期考核和答辩预审等环节的博士论文进展过程管理;通过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举措,营造有利博士生培养的良好学术氛围;建立了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反馈机制,有利于及早发现导学矛盾隐患,促进导师改进指导方法和方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