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研院首页> 新闻快讯> 正文>

天津大学举办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7日   点击量:1251  

深化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迫切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11月12日上午,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研讨会在北洋园校区举行。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树新,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北洋园校区相关工科学院(部)主管研究生教育院长(主任)和研究生院各办公室负责人参会。研讨会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主持。

郑刚在主持讲话中介绍了研讨背景,分析了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强调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通过坦诚交流,直面问题,推进改革,使我校研究生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研讨会重点围绕课程建设、贯通培养、交叉育人、产教融合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主题展开。

在课程体系建设研讨环节,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齐崴分析了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现状,介绍了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方案。方案以研究生学科核心课程建设为牵引,通过实施课程分类建设、构建学科知识地图、强化核心课程遴选、完善课程教学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材料学院副院长耿延候在讨论中建议,研究生课程设计要针对不同培养目标分类设置;应提高核心课程难度,加强相关教学梯队建设,吸引责任心强、学术造诣高的老师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郑刚建议,借鉴参考“完全学分制”,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发挥课程对科研的支撑作用。

在贯通培养与贯通课程体系建设讨论环节,实施本研贯通培养试点的化工、机械学院分别进行了交流。化工学院副院长范晓彬从贯通课程设置、学生选拔流转、指导教师团队等方面,介绍了“新工科领军班”的试点做法,并提出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招生名额等建议。机械学院副院长刘正先重点介绍了学院从大类培养到本研贯通的试点做法,强调了课程的互通、互认、互选在贯通培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允许部分有需求的研究生学习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议。

围绕学科交叉培养与交叉育人机制改革,智算学部副主任喻梅介绍了学部推进交叉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做法。研究生院学科办董玮结合我国学科专业目录的变化历程,介绍了学校近年交叉学科的设置情况、建设模式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围绕产教融合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环境学院副院长刘庆岭介绍了学院和企业紧密结合,以项目制形式培养工程博士的做法,并建议根据不同培养对象的需求,实施分类评价,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加强校企联动,对接产业需求,打造天大工程博士品牌。建工学院副院长师燕超建议将实验室真正向学生开放,建设虚实结合的工程实训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专业认同感,同时介绍了以订单式产教融合模式培养企业急需专门人才的改革思路。

研讨会上,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围绕工科研究生培养做了精彩报告。他从疫情对工科研究生教育带来的影响谈起,并结合国外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比较分析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区别以及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异同。他指出,后疫情时代,产业变革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对工程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主动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并实现大学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范式转变。各类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毕业要求,要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培养过程和培养体系应有深刻的变革和全面的创新。天津大学应积极探索制订支撑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天大计划。

王树新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从国家发展需求、贯通培养中的本研衔接、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变革以及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等方面,强调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他指出,要设计适应未来变化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尤其是培养环节和过程的系统化设计,真正让学生、老师和学校受益,让未来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受益。

他同时对构建和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出了要求。一是加强研究,把握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形成系统化、可操作的方案。二是分层次设计和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设计建设目标和实现路径。三是细化方案要点与实施要求,梳理出研究生培养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形成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方案。四是以交叉学科作为重点突破,打破现有学科设置对人才培养的局限,从科学规律和知识结构角度,推进跨门类交叉培养。五是改革评价体系,完善分类培养与评价,为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体系和机制保障。他希望大家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通过广泛研讨和深入研究,形成与天津大学发展相适合的研究生教育方案,并通过实施系列改革,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助力,为创新型国家发展助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