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形成背景

博士研究生是前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战略后备力量,对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预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将由201866万人增加至2025136万人,从我国对创新性高新技术研发、卡脖子技术的攻克、前沿技术的引领等方面,对产业高层次人才有巨大需求,对博士研究生的创新、多学科知识融合等能力以及敢担当勇挑战的勇气提出了更高要求。

先进制造、机械工程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水平。机械工程学院具有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博士点。同时,2012年机械工程学院在先进制造领域成为全国首批25所进行工程博士专业培养试点之一,2018年机械学院牵头负责机械领域工程博士培养,同时承担能源动力类工程博士培养。既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又面向工程卡脖子问题,是学院在学术博和工程博培养时肩负的双重使命。

为此,针对国家在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高档数控装备、高端海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盾构装备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学院以抓招生源头、促学科交叉融合、建机制强培养质量、多元成果评价为全过程培养的指导方针,立足工业/医疗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高端海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各学科优势科研方向,依托国家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课题群,构建以研引源、以制强质、以融促创为特色的博士生培养体系,锚定理论基础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培养目标。

具体来说,学院结合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建立了科研牵引,以项目为依托的定制招生模式,分类精准选拔优秀博士生源;建设分类多层、模块化的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和考评机制,强化课程学习和科研质量,经8年建设,2018年获批机械领域并承担能源动力工程博士培养,自此最终形成全过程特色博士生培养与管理体系。经过4年实践,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既培养了一批大机械领域高端人才,也收获了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和奖励,为大机械领域贡献了天大力量。成果主要体现在:

1)科研牵引,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生源-科研项目形成良性循环,质量和数量同步翻升。

2)特色培养机制强化培养质量,在读研究生勇于担当,在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攻关中贡献突出。

3)毕业研究生在工作岗位继续发挥潜能,成为学术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

该成果主要解决以机械为背景的交叉领域博士招生、培养和科研创新过程中的如下问题:

1) 学术博与工程博实际科研区分度不明确、创新动力不足问题。

学术型博士生与工程型博士生的招生所面向的对象、基础水平等大不相同,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疏忽了两者的区别,导致出现研究课题与其身份定位不匹配、毕业论文难以达到创新类型要求的问题。如何精准招生、指导和督导,是高质量分类培养和高水平成果创新的关键。

2) 不同类型博士生的课程体系如何既能有机交叉、又体现各自特色。

课程体系是博士生知识结构培养的重要载体。不同类型博士研究生对大机械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基础理论需求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需要互融;另外,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需各有侧重,学术型需要侧重前沿创新、学术研究,工程博士研究生要侧重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同时,无论核心课还是专业课,都必须满足交叉知识架构的培养要求。所以针对不同类型博士生,如何构建相容的交叉课程体系,又有明显的区分度,是培养博士生不同方向创新力的关键。

3) 如何建立适时强效的过程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科研顺利开展并激励成果创新。

博士生的培养周期长、培养要求高,再加上不同类别博士生的基础、培养目标的不同,培养过程很容易形成管理不到位、管理及考核错位等,造成培养过程管理形式在而落不实问题。如何建立适时强效的过程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是推进科研顺利开展并激励成果创新的重要保障。


成果报告
  • 成果应用和推广效果

  • 成果创新点

  • 成果主要内容

  • 成果形成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