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是博士生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授予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采取论文盲审等目标管理方法,严把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关。200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多数研究型大学已将硕士起点的博士生培养学制从原来的三年调整为四年。但是,博士生延期率居高不下,有时甚至由此引发严重的导学矛盾,已成为各方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成果构建了以过程管理强化为“主体”,学术氛围营造和反馈机制建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博士生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了贯穿开题、中期考核和答辩预审等环节的博士论文进展过程管理;通过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举措,营造有利博士生培养的良好学术氛围;建立了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反馈机制,有利于及早发现导学矛盾隐患,促进导师改进指导方法和方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职责。
成果实施以来,收效明显:
(1)博士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4年获天津市和各学会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逐年增加(2018年105篇,2019年128篇,2020年147篇,2021年截止到6月已达159篇);经过完整论文进展环节管理的2016级博士生的正常毕业率比2015级提高了4个百分点。
(2)联合研究基地初具规模,建设了分布式发电微网及智能电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工业4.0示范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能源互联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仿生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过程成像与检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多媒体信息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中英联合研究中心等,有力推动了学科间、校内外和国内外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3)国际化与创新成果突出,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了研究生国际视野的扩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019-2021年获评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际评审项目12项,博士研究生李峰辉2020年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该成果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如下:
(1)博士生论文进展的过程管理存在责任不清,流于形式等问题,没有真正发挥事前、事中控制的作用;
(2)传统一对一作坊式的培养方式使博士生缺少进行学科交叉、学术交流以及联合研究的主动性,限制了博士生视野的扩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导师既要积极传授知识,指导科研进展,又要成为博士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部分导师由于认识不够全面,指导方式方法存在问题而不自知,学院对此类问题难于发现,上述情况不利于博士生成长,甚至引发导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