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传承“服务制造、精益求精”的天大精仪文化,创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工程实践-技术报国”的教学育人范式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培养具备精仪品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通过实验室纵向党支部建立,师生联合支部主题班会、红色实践实现党建思政引领。通过出版《口述精仪》,以及对中国仪器专业奠基人王守融、精密仪器工程教育开拓者蔡其恕等老科学家学术采集立项,让学生了解历史、传承科研报国精神。通过研究生第一课、精仪讲堂、精仪师说、精仪研途等品牌建设,培养家国情怀,引导潜心科研。通过工程实践与价值塑造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匹配,树立报国信念。
    近5年,超1400名毕业研究生(超总数80%)投身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重点行业,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与战略需求。
   
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建立“需求牵引→攻关推动→落地驱动”全链条递进式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聚焦船舶、航空、航天、能源、环保等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以“航母”“大飞机”“探火”“探月”等重大工程实战促进真教、真学、真用。以工程需求激发兴趣,以攻关实战融通理论与实践,以应用落地检验培养成效,锻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卓越仪器工程师;在解决国家大工程、大装备、大系统中重大测量难题的实战中,师生共同凝练仪器领域核心科学问题,进行前沿交叉探索,提升仪器学科研究水平,取得7项国家级成果奖励。
    近5年,依托校企实践基地,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开展现场攻关实践1600余人次,参与研究生达300余人,专业实践实现100%覆盖。基于实战成果,师生联合转化,创办易思维、善测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在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助力国产仪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三、面向仪器人才培养新挑战,“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多形式践行高端仪器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长效共赢机制
    充分利用学科基础、创新平台、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研究生培养等优势,与33个知名企业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引企入教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产品研发、企业管理、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导师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参与研究生教学力度,聘请42位企业专家开展教学,实现产学合作、教研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
    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强化科研创新、产品研发、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引入了社会智力资源,协同创新,形成校企共赢,确保校企合作机制长效推进。
  

申报书